——第二屆紡織器材發展論壇深度剖析器材行業發展現狀
耐磨性不好、強度不高、精度達不到、壽命不長、速度上不去……紡織企業用這些詞匯毫不掩飾地發泄著他們對某些國產器材的不滿。突然之間,人們發現這兩年紡織企業對國產器材的不滿幾乎要超過了曾經一度對國產紡機設備可靠性的抱怨。紡織企業的不滿不是沒有理由的,目前細紗機上的高檔鋼領、鋼絲圈,清梳聯上的針布,印花機上的導帶等,90%以上都需要進口。人們甚至認為:器材不僅正在拖主機的后腿,也成為了紡織技術進步的一大障礙。
“器材行業目前正面臨著一次技術升級和產業聯盟的重大變革,”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錢錫麟說,“正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召開了本屆紡織器材發展論壇。”10月15日在浙江平湖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紡織器材發展論壇雖然只有14個人參加,然而無論從到會人員的組成還是論壇的內容來看,都不能不說是紡織器材領域一次最具行業代表性、最能深刻反映行業現狀和企業呼聲的會議,也是一次器材行業加快產業升級步伐、走向企業聯合和產業聯盟之路的動員會。
參加論壇的有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高勇,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王樹田、副理事長呂洪剛、副秘書長錢錫麟、高級顧問柳仁德,以及來自針布、織針、膠輥、平帶、綱絲圈、鋼領、鋼筘、紙管等領域的9家領頭羊企業的負責人。
市場穩增
近十年來,伴隨著國產紡織機械的快速發展,國產紡織器材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僅產品系列、規格不斷完善,質量也有了全面提升,基本適應了各類主機的要求。國產器材與國外同檔次產品相比,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國內市場份額逐年擴大。
“只要有人穿衣服,紡織器材就會有市場”。金輪科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志凌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器材是一個需求空間非常大的領域。今年以來紡織器材市場的銷售形勢也印證了他的話。盡管今年紡織行業形勢急轉直下,主機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器材企業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大多數企業都保持著產銷兩旺的態勢。
多年的市場實踐證明,當紡織產品銷售不暢的時候,紡織企業為了開拓市場,往往會加大品種的更換頻率。今年以來,由于棉花價格的大幅波動,許多企業從原來紡純棉紗改成紡化纖紗,相應的就不得不更換一部分器材,從而拉動了器材的銷售。今年上半年,無錫二橡膠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7.08%。重慶金貓紡織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崇明說,直到9月底,企業還在加班點趕訂單。截至8月底,金貓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8.63%。不僅如此,今年4月份金貓公司的產品還漲了價。由于質量和檔次都有所提高,用戶企業也欣然接受,這使得公司的產品利潤率也大大提升。前兩年市場一直火暴的電腦橫機和大圓機今年也冷了下來,但山東金鵬針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織針產品依然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王永令說,企業全年預計銷售額將達到3億元。
材料困擾
參加本次論壇會的9家紡織器材企業均是各類專件器材的領頭羊企業,其產品代表了當今國產器材的最高水平。毫無疑問,這些企業擔當著行業發展的重任。為了這份責任,他們在論壇會上談的更多的是國產器材與進口器材的差距,而說到差距,大家感慨最多的還是材料對器材的困擾。
器材產品向來被稱為“七分材料、三分制造”。以鋼筘為例,用戶企業最關心的是可靠性、耐磨度、壽命問題。常州鋼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克崗說,常州鋼筘公司生產的鋼筘是目前業界公認的質量最好、最貴的,然而他們在耐磨性方面也沒有逃過用戶的質疑。他說,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材料的問題。普通鋼耐磨性最好的可以用兩三年,最不耐磨的一星期就報廢了。盡管常州鋼筘公司這幾年在材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費用,并且引進了許多先進的設備,但是要做好鋼筘的材料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們至今還沒有做到如何在不上機的情況下判斷出這種材料是不是耐磨。據了解,這項技術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目前,常州鋼筘的技術人員與日本企業的交流也非常頻繁,他們希望通過與日本同行的學習與交流在基礎理論上再提高一步。
大亞紙管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明華在材料方面也感受頗深。日本的一個紙管要賣到6~7元,而國產的只有1~2元;同樣長度的一個紙管,日本的理性指標2~3年都不變,國產的2~3天就可能有變化了。價格上的差距也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產品在質量性能上與進口之間的巨大差距。他認為,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材料,國內用的是再生紙,日本用的是竹漿紙,這兩種紙性能確實不可比。
頂替進口
這些年來,我國每年進口紡織零部件和器材約7億多美元。之所以要進口,一方面是某些關鍵零部件我國企業尚未開發成功,比如自動絡筒機上的槽筒和空氣捻結器;另一方面是某些高檔紡織器材,國內企業盡管開發出來了,但技術水平和質量還不能滿足企業需要,如清梳聯用金屬針布目前大多數依賴進口。另外,適用于高速紡紗、緊密紡用的膠輥、膠圈、帶集聚槽的有孔皮圈、集聚圈、上下銷、吊錠及高質量紗管等均有不同數量的進口。國產紡織器材在高端市場占的份額很少。
談到國產器材與國外的差距時,高勇講了一個例子。2008年印度企業要在中國投資細紗機時找到紡機協會咨詢可行性,當時高勇給出的結論是,國產細紗機已經非常成熟了,國外細紗機到中國來辦廠一定活不下來。然而,事實卻與高勇的預言截然相反。印度在吳江投資的朗維紡機公司不僅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其生產的細紗機長車僅今年上半年就賣了300臺,而且價格比國產的貴50%。高勇說,仔細分析原因后,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贏在專件和器材上。
“我們與國外的差距還表現在生產產品的理念上。”倪克崗曾參觀過一家國外的鋼筘企業,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們把鋼筘當作一個產品來做,而人家是當一個藝術品來做。”在這方面,王永令與倪克崗感同深受。王永令說,國產織針在滿足企業需求方面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要達到德國企業的水平尚有很大的距離,德國生產的針就像藝術品,而我們的產品離藝術品還很遠。
無錫二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陳思源認為,差距也來自于加工裝備。紡織器材沒有通用裝備,進口的類似裝備也不多。所以,器材企業的裝備大多是靠企業自己研發和改進,但國產裝備在自動化程度、加工精度上目前仍遠不及國外。他提出,今后可以與專門制造機械的研究所掛上鉤,共同研發用于生產紡織器材的裝備。
樹立品牌
“我們與進口器材的差距也表現在對品牌的建立和推廣上”。金輪公司副總經理徐志凌舉了這樣一種現象:格位夫的針布裝在紡織企業的設備上,如果紡出的紗出現質量問題時,用戶就會找自己設備的原因;而國產針布裝在同一臺設備上,一旦發生同樣的問題,明明是其工藝存在缺陷,用戶還是會首先懷疑你的針布有問題。這說明一個問題,國產紡織器材的美譽度和客戶對你的忠誠度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徐志凌說,作為國內最大的針布企業,金輪公司現在除了在產品的技術開發上不斷創新以外,正在推行海爾的管理模式,并且要在全行業里樹立起紡織器材企業的地位和金輪針布的品牌形象。既要做品質也要樹品牌,最終把產品做向高端,把產品的價格也提升上來,以實際行動改變用戶對國產器材低檔、低質、低價的習慣看法。
天齊特種平帶有限公司這些年來一直在打品牌。公司總經理王蘭喜說,國內企業對天齊天帶已經非常認可了,但是國外企業即使用了天齊的平帶,也不會打上天齊的商標。他認為,相比于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的美譽度和用戶認知度的提高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追上主機
“在總結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反思,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總是把機械和器材分開來做,現在看來必須要共同研發創新。到現在為止,國產細紗機還是開不到20000轉/分鐘,這也許是細紗機本身的設計問題,但是,綱領、鋼絲圈的各項性能指標上不去,細紗機速度就肯定上不去。器材不僅正在拖主機的后腿,也成為了紡織技術進步的一大障礙。以前紡織企業對設備反映強烈的是可靠性問題,而現在反映更強烈的是器材問題。”高勇不無擔憂地說。
其實,對于用戶反映的問題器材企業心里非常清楚。常州航月紡織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嬌燕說,目前,紡織企業為了減少用工,都在提高錠速,從原來的15000轉/分提高到18000轉/分~20000轉/分,但使用的鋼領、鋼絲圈卻大多來自進口。作為鋼領、鋼絲圈的生產企業,公司今后還是要在高端產品上下功夫,趕上主機發展的步伐。
李嬌燕的想法得到了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高級顧問柳仁德的認同。他說,國內器材行業的龍頭企業不僅要重視器材產品的質量,而且開發產品必須要面向高檔次,做到能與進口主機配套。器材問題解決不了,對主機影響非常大。比如,印花機導帶質量不過關就會嚴重影響印花質量,這就是目前我國的印花機導帶約90%都需要進口的原因所在。
“器材大多數是直接與紡織產品接觸的部件。現在,紡織企業對設備的要求越來越趨向于高速、高產以及自動化。而主機要想實現這些目標,器材跟不上,是根本實現不了的。所以,要跟上紡紗、織布企業對高速、高產和自動化的要求,紡織機械主機和器材技術的共同進步和產業升級就顯得尤為迫切了。”高勇的這番話讓器材企業進一步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擔子有多重。
產業聯盟
當與會代表深刻地剖析了國產器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之后,重慶金貓公司董事長楊崇明的發言將本次論壇的內容引向了一個對行業未來發展更具現實意義的話題上——器材企業要聯合起來。
鋼絲圈這些年來一直是依靠國內企業自己的力量,從來沒有引進技術。據了解,目前國內頂尖紡織企業有90%以上使用進口鋼絲圈,這使得鋼絲圈行業急于尋求改變和提升的心情較其他紡機領域更為急切。楊崇明說,他們曾經跟國外企業交流時提到合作的事宜,但被拒絕了,理由是現在不面向亞洲合作,特別是中國。“國產鋼絲圈已經到了影響紡紗技術提升的關鍵時候了。國外封鎖技術,我們只有靠自己。”楊崇明說,“鋼絲圈是一個只有20多家企業的小行業。同樣一個項目,每家花上幾十萬元搞研發太浪費了,而大家集中起來一起研發,共同享用研發成果,便可以大大節約成本。”正是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今年年初在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的召集下,鋼絲圈企業已經邁出了聯合的第一步。由重慶金貓牽頭,聯合青島豐衣、上海遠東、常州航月、無錫貓頭等四家企業組建了“綱絲圈產業技術聯盟”。聯盟成立后,首先將新型表面處理、高精度專用設備的研發作為重點課題,并委托清華大學的國家摩擦學重點實驗室來承擔完成。目前,實驗室工作已經結束,正在等待中試。楊崇明說,整個項目完成后,有望大大提升鋼絲圈的紡紗綜合性能,延長使用壽命。
對于企業間聯合的做法,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王樹田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我國紡織器材行業的現實是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產品雷同,這些問題正在困擾和阻礙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今后,紡織器材行業要做大做強、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尋求一條聯合發展之路。這是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每一個企業要面對的一個新課題。王樹田說,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在兩年前就對產業聯盟有了初步的探討,成立了“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確定了包括“棉紡高速錠子”、“印染設備節能減排”和“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三方面課題進行聯盟運行模式試點。目前聯盟的技術研發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今后還將把聯盟的范圍進一步拓寬。
“現在已經成立的聯盟基本上是把同一種產品的生產企業聯合起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再把具有相同用戶的不同種類紡織器材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技術聯盟呢?”高勇說,“這樣的聯盟不僅可以共同面對器材的下游客戶開發產品,還可以共同面對上游鋼材企業,攻克材料難題。這樣聯合起來的優勢就更加突出了。”
高勇的觀點又給企業對于聯盟的探索打開了另一扇窗,讓器材企業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